【52监测网讯】传统的监测手段不能做到24小时无人值守,而使用北斗技术进行基坑监测不仅能保证传统方式的测量精度,还可以实时持续不间断地监控基坑的形变状态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1日讯(见习记者郝天娇 通讯员华夏) 在城市里,市民拨打电话有时会因为信号不好而掉线,但在通信基站附近的市民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除了通信基站,城市里也布置了提供位置服务的基站设备,名叫“北斗卫星地基增强参考站”,同样,它能使位置信息更加精确。记者发现,像这样的参考站设备遍布湖北的各个地区。 武汉导航院总经理秦镜对记者介绍,早在几年前湖北省就已经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地基增强参考站网,对外播发北斗差分服务数据。这些参考站共计90余个,全部由武汉导航院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展示的装有北斗系统的智能驾驶模拟器。记者高勇 摄 “普通消费级民用终端的定位精度,一般在10至20米左右,如果这些终端接入地基增强参考站网,接受位置数据校准服务,那么就可以得到亚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定位精度。”秦镜说。 遍布的北斗地基增强参考站构成了覆盖城市的一张网,可以向社会提供实时、高精度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础数据服务。 “目前我们正利用北斗技术在武汉进行建筑场所监测。比如塔吊、基坑等,基坑是建筑工地比较常见的场景,高层建筑的基坑往往深达数十米,基坑侧面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力而发生变形,如果这个变形过大,基坑有可能会坍塌从而导致人员财产损失,做好建筑基坑的安全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秦镜说。 武汉导航院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接收机。记者高勇 摄 秦镜向记者介绍:“传统的监测手段不能做到24小时无人值守,而使用北斗技术进行基坑监测不仅能保证传统方式的测量精度,还可以实时持续不间断地监控基坑的形变状态,当我们肉眼还没有识别到的时候,精准的北斗定位技术就会捕捉,发出预警后能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撤离,避免人员伤亡。” 秦镜告诉记者,这叫做“形变监测”,不仅仅在建筑,还在道路、桥梁、隧道和地质等行业中多有应用。比如武汉导航院在贵州就参与布置了数千个地质灾害监测点。 据介绍,形变监测点同样可以布置在水坝、水库或泥石流高发地等地方,当监测点的位置发生细微的改变,监测系统及时发出提示,就能最大可能避免灾害或事故的发生。 「本文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肖翩】 (文章源自长江日报,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人民资讯上传并发布,此文系转载,仅用来学习及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及原刊载媒体所有,侵权删) 52监测网——专业、共享、开放的检测、监测信息交流平台,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为主,为广大检测/检测从业人员提供行业资讯、招投标信息、硬件产品展示、技术资料下载等服务。同时也是监测人员交流经验、分享资料、吐槽灌水的平台。关注52监测网,获取更多实时资讯。 ![]()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