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讯】随着起重机提起最后一斗土石,深达26米的盾构段1号基坑开挖完毕。
骄阳穿过潮湿的空气,炙烤着武汉青山管廊项目工地。随着起重机提起最后一斗土石,深达26米的盾构段1号基坑开挖完毕。“这个长20米、宽9米的超深基坑算得上是个意外了。”技术质量部长李宏鹏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说道。 一航局承建的武汉青山管廊是东湖新城核心区高压架空线路迁改入地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有力推进武汉杨春湖高铁商务区的建设步伐。 按照原设计方案,8公里长的电力管廊计划采用埋深仅20米左右的顶管结构。可是,考虑到工程穿越国家路网“沿江通道”的主干线武九铁路,而且顶管埋深较浅,存在扰动铁路路基的风险,开工前,建设单位连同设计单位将下穿铁路的198米顶管隧道更改为平均埋深约25米的盾构隧道。施工工艺改变和埋深增加,意味着在现有条件下要建造出超深基坑。 项目团队邀请有关专家实地考察,一番“头脑风暴”后,综合自身设备性能、成本要求等,最终形成一套“先支护‘砼’墙‘铁’壁,再开挖浇筑”的工作方案,具体是先在基坑外围浇筑钢筋混凝土的地下连续墙,再运用旋喷桩等传统围护结构构筑整体支护体系,最后进行土石开挖、主体浇筑等坑内作业。 施工方案确定了,作业空间狭小的问题很快暴露了出来。“4000平方米的作业面是为顶管施工准备的,根本不满足建盾构工作井的作业空间。”施工员曹世尧的抱怨不无道理。与顶管施工相比,盾构工作井施工需要建设重载道路、泥浆池、集土坑等配套设施,就1号基坑而言,至少要8000平方米的作业面。可是,受征地压力等因素影响,盾构工作井作业空间无法增加,提出破局之举迫在眉睫。 “既然增加作业面不可能,咱们就把有限的工地用活。”工程部长苗壮边说边拿出一张旧房翻新的广告,“房子可以针对主人不同时期的需求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工地在不同施工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区划呀!”按照他的思路,“迷你”作业面在项目团队的动态“翻新”中宽敞了起来。“这个月的施工便道,下个月规划成沉淀池,这个月的重载道路,下个月改建成钢筋存放场……”苗壮介绍。 作业面狭窄的问题解决了,地下连续墙施工快速推进。按照设计要求,工作井共有10幅长36米、宽6米、厚1米的地连墙。每一幅都要先开挖墙身基槽,再把30多米的巨型大钢筋笼吊装到基槽里,现浇为地连墙,为基坑穿上一身坚硬的铠甲。 “地质勘测报告上不是说只有软岩土吗?”曹世尧扛着一袋现场取样来的硬石头问道。原来在地连墙墙身基槽挖到32米左右时,遇到弱风化岩,距离设计槽深36米还有4米的硬岩体,依靠现有设备成槽机肯定行不通。“既然挖不动,咱们就来个‘以硬碰硬’,配上台旋挖钻机试一试。”苗壮结合以往灌注桩的施工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旋挖钻机钻头韧、冲劲大,可是在地连墙施工中极为少见,能否“咬碎”硬岩体呢?“只见旋挖钻引孔钻进,硬岩土变得‘酥脆’,再用成槽机抓斗一挖,那叫个清爽!”苗壮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支护措施完工后,基坑开挖全面启动,历时30天,1号基坑各项监测数据全部满足施工要求。 来源:一航局 原标题:《“意外”挖出超深基坑》 (文章源自一航局,本文由中国交建上传并发布,此文系转载,仅用来学习及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及原刊载媒体所有,侵权删) 52监测网——专业、共享、开放的检测、监测信息交流平台,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为主,为广大检测/检测从业人员提供行业资讯、招投标信息、硬件产品展示、技术资料下载等服务。同时也是监测人员交流经验、分享资料、吐槽灌水的平台。关注52监测网,获取更多实时资讯。 ![]()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