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重庆、云南多地震感比较强烈,一些地方出现房屋倒塌和人员被埋的灾情。截至6月18日8时30分,四川长宁6.0级地震已造成1 ...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重庆、云南多地震感比较强烈,一些地方出现房屋倒塌和人员被埋的灾情。截至6月18日8时30分,四川长宁6.0级地震已造成12人死亡,125人受伤。地震还造成部分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受损,目前灾区仍有余震发生。 在开始本篇之前,小编就“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简单做了功课,分享给大家: 地震预报--依旧是世界难题 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对未来地震发生的震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预报,并及时公布于众,让预测受灾区人们做好预防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时间尺度的不同,可将地震预报分为5 个阶段,即: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和主震后余震预报。但是,人类的视线还无法穿透厚实的岩层直接观测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因此,地震预报,尤其是短期临震预报始终是困扰世界各国地震学家的一道世界性难题。 地震预警--为人们避险提供更多时间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可利用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 理论研究显示,如果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预警时间超过20秒,人员伤亡比甚至可减少63%。 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系统,可实现全自动的秒级响应。该系统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利用速度上的时间差,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但需要提及的是,在震中地震预警系统无法进行预警。 而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地震预警传感器是该系统得以运转的核心部分。地震预警传感器本身并不昂贵,其大多安装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的承重墙上,通过网络传播地震数据,这些传感器相当于地震预警钱前沿的哨兵,当监测到地震波时,便通过网络传到预警中心,中心用2—3秒的时间集中分析数据,最终判断出什么地点、发生多大震级的地震,也能判断出该地震对某个学校、手机用户具有的避震时间以及地震烈度。 中国建成世界最大地震预警网 覆盖约6.5亿人 2013年初中国地震局提出用五年时间建设具有5000余台地震预警监测仪的中国地震预警网。 2014年10月20日,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宣布,在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应急办、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及其他市县地震部门等支持下,中国25个省市部分区域已建成5010个地震预警台站,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覆盖约6.5亿人,是世界最大预警网。 该预警网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该技术在吸收国内外,特别是日本地震预警技术并进行重大技术创新,经过汶川大量余震试验完善而形成的,其关键技术指标(盲区半径、响应时间、误报率)世界领先,是国内目前唯一以服务民众和工程的地震预警技术。 目前,该地震预警系统已连续预警景谷6.6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芦山7级强震等18破坏性地震,无误报和漏报。同时已逐步在学校、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高铁、化工、地铁、核反应堆等重大工程中开展地震预警应用。由此,中国成为继日本、墨西哥后,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面对眼下刷屏的地震预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其作用和价值,并考虑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有了紧急地震速报并不能高枕无忧,这套系统还存在很多制约。比如从预测到地震P波到S波之间只有短短数十秒,对于离震源地很近的地区来说,往往来不及。不能对这种作用价值简单高估、盲目乐观。 编后语: 小编觉得地震预警救的是一个人,防灾教育救的却是整个国家 ,希望将来地震预警不再成为新闻,也希望地震预警和防灾教育能被广泛科普,增强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大家的自救、互救能力,才是对抗一切天灾人祸的终极方法。 (注:文章为52监测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