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52监测网 首页 技术专访

技术专访第一期 | 一个普通检测人的十年

2017-5-9 09:13

52监测网,监测技术专访第01期,监测专家胡总为我们讲述了入行十年桥梁传统荷载试验检测向桥梁健康监测的转变,并提到目前作为一名监测人员,如果你不懂监测不懂云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就落伍了。 ...

编前语:

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十年的起伏得失,会让一个莽撞失理的毛头小子变成沉稳成熟的大叔,会让一个动辄哭鼻子的黄毛丫头变成一个驰骋职场的女强人,十年,我们都在经历什么,又在改变什么。

今天和小编和大家一起倾听一个桥梁检测人的从业故事,十年工作回顾,纵都是一把辛酸泪,也还能给后来人一些箴言鉴语。

Q1:是什么样的初衷使您进入桥梁检测领域?

本科4年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考研差1分和心仪的985高校的图像研究所失之交臂,后来校内调剂进入土木院。


在土木学院读研期间,会帮助导师做一些桥梁检测的活儿,去现场安装设备、布线、采集数据这些。
我的毕业论文的内容也是和桥梁检测相关,内容是非接触图像法用于结构挠度测试,与市面上的桥梁光电挠度仪类似。
毕业后,进入了仪器行业,开始频繁的接触桥梁检测,用户购买设备后到项目现场陪同用户一起做试验,指导客户使用,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也会参与设备研发环节。


之后就一直在这个行业工作,从07年毕业一直现在,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算下来刚好十年。

Q2:您所在的仪器领域有没有和国外的发展比较过?

国内检测仪器领域与国外技术存在差距,但从我入行的10年来看,这个差距在逐渐缩小。
2007年刚入行,国内桥梁检测车基本选用奔驰和沃尔沃等进口车,国产车极少,但看现在的市场,国产桥检车占据大臂江山,数量上远多于进口车。
虽然技术上依然存在差距,但是国产车不仅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而且技术不断升级。

Q3:入行十年,印象最深刻的项目还记得吗?

十年,听着长,过的快。2007年10月份,工作后第一次出差,因为项目急用,我一个人带了7个箱子坐火车从武汉到了河北。
项目在一个偏远的乡镇,到达已经是晚上快11点。第二天一早去现场装设备,所有断面的传感器装好后,发现调试怎么也调不通。
当时国内传感器无线传输功能还不完善,非常着急,我测试了各种办法都没有解决问题,我一个人在桥检车上面爬上爬下,替换了各种部件,想了各种办法都以失败告终。
任务越来越紧迫,那时候桥检车是进口的奔驰,租一个台班的费用是1万元,荷载车也在等待中,本来就是时间紧任务重的项目,没想到在设备环节出了问题。
幸好我当时带了一套有线组网配件,马上给公司联系,在同事配合下搞定了有线组网,但只能一次测一个断面,增加了荷载车布置的次数,当时也只能用这个“笨方法”。
那时候电话是长途+漫游双重收费,那天我刮掉了3张100元的话费充值卡。
接下来的几天,用户4天测了9个桥(交工验收工期压得紧),那是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做桥检的辛苦。
接下来的几天我的表现和仪器的表现被用户认可了,客户买下了设备,还给我买了返程的火车票,这个事儿让我直到后来都非常感动。

Q4:这10年工作有没有改变你?

10年工作,性格里或多或少留下了“检测人”的印记。这10年,我见过客户冒着高温酷暑在钢箱梁里安装仪器;


见过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爬上高空的绗架去严格的靠近测试;见过测试失败,有人会不计成本的重新来做一次试验。
也见过一个同事妻子马上要生产了还在外面做项目,电话24小时开机在等待。
这其中不仅包括检测人,设计、施工、监理人都一样,性格中都有工程行业雕刻的坚强和柔软的部分。

Q5:和十年前的检测行业相比,近些年行业的变化有哪些?

十年过的很快,回头看变化还是挺大的。十年前用XP,现在已经是win10了.十年前NOKIA和摩托当道,现在有些智能手机既然还能干起检测的活了。
检测行业这10年的变化也很大,出了很多新规范,规范内容更加详细;
检测资质也经历了宽松到严格到暂停到马上要重新准入,检测人员考试也经验了停考和开考,总之是够折腾的,总体的是折腾的越来越好了。
检测方法和仪器变化比较大,10年前做桩基静载试验,人工读百分表,现在基本采用全自动方式,并且数据还玩起了实时上传。


10年前怎么也没想到云还能存放大数据,也包括LoRa无线传感器传输和智能传感器、智能测锁机器人、智能测量机器人、水下探摸机器人等等。

Q6: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冲击都很大,谈谈您所感受的“新技术”?

随着高容量电池技术、低功耗远距离高带宽的无线通信技术、处理能力日益强大的DSP芯片、高效快速的大数据分析算法、海量的云数据存储平台的出现。
未来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和手段将逐渐被智能传感器和云数据平台及云专家系统取代。
人工巡检的手段可能会消失,取代的是24小时在线监测和预警。检测的项目将会越来越少,而监测的项目将会越来越多。技术的发展总是在解放人的双手和大脑。
最近几年,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人员或者施工管理人员,如果你不懂BIM,那么你可能就落伍了。
未来几年,作为一名检测人员,如果你不懂监测不懂云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那么你也落伍。
未来桥梁荷载试验将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因为大部分中小桥也安装上了健康监测系统,依靠专家系统可以随时对桥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虽然目前的监测系统还存在问题,但随着行业的成熟未来会越来越完善。
特别期待,真正有一天检测员不必到达恶劣危险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攀爬机器人、下潜机器人、抗辐射机器人等。

Q7:您觉得我们行业未来将怎样发展?

我觉得行业未来将会朝着交叉和融合方向发展。工程检测行业的产业链上面依次依附着质量管理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高校、检测单位、工程养护单位、仪器和工程机械制造厂家(含工程软件开发企业)等等。

最近几年出现很多业务交叉的现象,做检测的干起了做仪器的活,做仪器的干起了做检测的活,整个市场在经历交叉和融合。
在行业走向交叉和融合的大背景了,资本市场上又遇到了历史上难得一见IPO大开闸、大放水,行业又迎来了资本的洪流。
直接结果是将整个工程检测相关行业的近10家公司成功的冲上了岸(这其中有设计院,有仪器厂家,有养护单位,有科研院所)后面还有很多排队的,都在期盼上岸。
随着近期房地产、金融行业大佬们吓得低调再低调,以后腾挪出来的资本可能会更青睐于实业,可以预见咱们这个行业以后也许就会有30~50家能成功上岸。

Q8:我们平台除了吸引专家学者入驻,还有一些土木领域的学生,能不能给他们分享几本书?

给大家分享二本书。
一本是《桥梁工程检测手册》,类似于一本工具书,不管对检测入门的新手还是有很多年检测经验的专家都很受用。

还有一本是近期非常火爆的《未来简史》,要逼迫自己产生动力,提早适应未来的变革洪流。


Q9:简单聊聊52监测网,建议、祝福或者其他。

52监测网是一个开放性、分享性的平台,做的非常不错。建议就是能快速的引入流量,因为互联网的“武功”就是唯快不破。
祝福52监测网越办越好,以后能成为一个工程检测监测行业人员最愿意去逛,最愿意去合作交流、分享的平台。一个有专业性,有高度的行业论坛。

最后,再次感谢武汉华岩电子有限公司的胡工接受52监测网的本次技术专访,也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征稿活动”,我们期待分享更多监测人的故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网站小编微信:jiance52
粉丝1 阅读669 回复0
扫码登录
扫码识别 即刻登录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