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讯】铁一院宣称“世界首创”一技术 遭中铁武汉院“打假”
近日中铁武汉勘察设计院声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发文称的“首创技术”并非首创,为中铁武汉院更早实施运用。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回应澎湃新闻“首创”没有疑问,不会撤稿。 2018年武汉广播电视台发文称中铁武汉院在常青路高架跨铁路转体桥“完美转身”中提到创三项世界记录 其一,具有极不对称、极不平衡特点,为世界首例。 转体段长臂端长91.4米,短臂端长43.8米,两端桥长相差两倍多,重量相差3600吨。在极不平衡条件下,传统的单球铰牵引式转体由于要在短臂端施加的配重压力过大,超出梁体承受能力,为此在长臂端距球铰中心26.8m的位置布置弧形轨道梁,并设置前支腿支撑于轨道梁上辅助转体。 其二,首创双幅桥梁单球铰整体转体法。 区别于传统的双幅桥采用双球铰同步转体法,双幅桥梁在墩顶采用横梁连接成整体,通过设置在横梁中心处的单个球铰进行转体;同时由于桥面宽达51m,在横梁中心增设了临时主塔,横桥向采用斜拉索张拉体系,解决了横梁的受力问题。 其三,首创“齿条齿轮式”转体法。 采用辅助前支撑将转体桥与滚动小车连接,转体时,由两台滚动小车在电动机驱动下沿轨道梁行驶,带动下方齿轮运转,通过齿轮齿条转动带动滚动小车行走,使转体梁转体到位。 相比传统单球铰转体方案,此转体方案更安全、经济、高效,解决了场地限制、不平衡转体等难题,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铁一院文章提到的首创:一种承压状态下可拆卸球铰以及墩顶齿轮驱动转体技术 传统墩顶转体施工工序复杂,且梁底与墩顶尺寸大,影响整体美观,在转体完成后需顶升梁体,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限制了桥梁墩顶转体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铁一院桥梁技术团队,从转体系统受力性态、结构构造、驱动方式、施工工艺等方面入手,结合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实践经验,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验证,研发出承压状态下可方便拆卸的转体球铰,并创新性提出了液压马达驱动的齿轮-齿条式转体驱动方式,以“小齿轮转动大结构”,从一次性整体投入升级为装配化重复使用,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桥梁墩顶转体技术。 桥梁墩顶转体系统 新型可拆卸球铰实现了无需顶梁、可拆卸、可重复使用的目的,安全性、经济性较好。液压马达驱动齿轮-齿条式的转体方式,无需加大梁底及墩顶尺寸,美观性较好。新型墩顶齿轮驱动转体系统实现了桥梁转体技术的新突破,应用前景广阔。 为了验证转体系统的工作机制,铁一院桥隧院新技术研发所利用BIM技术建立全桥精细化三维数字模型,通过BIM模型进行三维可视化应用和BIM仿真模拟应用。 素材来源:综合自澎湃、中铁武汉院、铁一院、武汉广播电视台公开资料、轨道世界 (文章源自轨道世界,本文由轨道世界上传并发布,此文系转载,仅用来学习及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及原刊载媒体所有,侵权删) 52监测网——专业、共享、开放的检测、监测信息交流平台,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为主,为广大检测/检测从业人员提供行业资讯、招投标信息、硬件产品展示、技术资料下载等服务。同时也是监测人员交流经验、分享资料、吐槽灌水的平台。关注52监测网,获取更多实时资讯。 ![]()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