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第170期 安徽省长大桥梁集群监测技术
![]() 52监测网专家报告分享-第170期 《安徽省长大桥梁集群监测技术》 张立奎 安徽交控养管中心/总工 目录 一、背景现状 二、监检测技术 三、技术应用 四、未来展望 内容介绍 一、背景现状(行业背景与现状问题) • 地形水系: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淮河横贯省境;2)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3)皖南山区层峦叠嶂,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 管养范围:1)集团运营高速公路里程4421公里,占全省的91%;2)所辖高速公路在役桥梁共计5782座,桥长981.517km,特大型桥梁304.139km/124座;3)在建高速公路近1000公里。 1.行业背景 寿命短 风险多 2.现状问题 桥梁体量大、风险因素多、平均寿命低、社会影响大——需求:实时掌握重要桥梁健康状态,确保结构安全。 当前健康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1)系统性能与长期监测目标不匹配; • 传感器寿命短,普遍低于10年,振动传感器多为3~5年; • 软件故障率(采集、传输、后处理)达到5%~10%; 2)监测项目针对性不强,与病害、结构退化关联程度不高; • 以往监测项目往往侧重于设计关键点; • 监测项目与结构退化之间关性不明确; • 监测项目与重点病害之间相关性不明确; 3)实时分析评估与综合分析评估难; • 无法实现实时评估-往往是在线收集数据,离线分析评估,无法及时有效给出评估结果; • 系统功能不能满足数据分析需求-以往单座桥的索力数据分析需要近24小时,一座桥的报告一个小组需要7天完成,而系统提供的自动报告质量不高; • 监测与评定关联性不强-监测到的结构安全性能数据与2011评定规程关联性不强; • 监测数据利用率不高-各桥监测数据相互独立,不能利用充足监测数据构建统一分析评估平台; 4)现有监测系统不满足集群监测需求; • 多数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为单桥系统,少数为多桥系统,但仅仅是一个用户界面挂几个网页链接的平台。 -开放性、兼容性差; -大数据处理能力不足; -维护难度大; 5)传统数据库不能满足大数据分析要求; • 传统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数据库通常采用SQL Server、MySQL\Oracle等,然而监测系统的数据24小时不间断进行采集,随着时间的增加,数据量越来越庞大,将产生海量数据,如果使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软件来管理监测系统的数据,在数据的处理、写入以及数据的存、读取上都会越来越慢,如果不经过及时的维护及清理,最终会导致整个监测系统的崩溃。 • 图像、视频、语音等大量非结构化数据是桥梁状态的直观记录,信息十分重要但与传统数据库不匹配,融合难度大,不具备自动化分析评估基础。 3.小结 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健康监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工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健康监测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集群化、多源数据、数据存储、智能监测等方面实用性不强,与既定监测目标不匹配。 基于此,安徽交控集团依托《关键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康养平台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开展健康监测集群化、一体化等一系列研究,并得到了诸多成果,现已在安徽多座桥梁上推广使用。 二、监检测方案(测量、评估、比对多种方案) 1.监检测方案 基于实时掌握长大桥群安全与健康的目的,通过安徽高速长大桥梁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构建了开放式、基于大数据的监测与管养一体化综合平台,形成了一套监检测方案。 • 监测理念从设计、建设到养护运营,实现对桥梁结构性能状态及退化、重点病害发展、补强加固效果等全方位的监测,形成长大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布设指南; • 纳入检测、无人机巡检、三维激光扫描等数据,利用多源数据的互补性,提升数据的完整率、准确性; • 建立检监测一体化评估体系,分类报警,提升评估和报警的准确性; • 开发移动终端应用子系统,随时随地掌握桥梁运行状态; 2.桥群平台 整体架构、功能设计、技术路线、BIM展示、试点建设 3.监测项目 技术关键 专项监测 4.多源校验 数据规范、数据校验 5.评估预警 综合评估、应用实例、初始状态、敏感性分析、对比分析、评估报警、移动端应用系统 6.获得成果 三、技术应用 技术分类 • 数据采集-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巡检、车辆通行动态感知分析、智能传感、基于动应变的桥梁变形识别方法 • 存储传输-缓存与消息驱动中间件、云存储; • 辅助决策-知识图谱; 四、未来展望 时序数据库技术 数字孪生 《安徽省长大桥梁集群监测技术》 张立奎 安徽交控养管中心/总工 注:本内容仅供个人研学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