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第168期 城市内涝防治的规划实践与思考
![]() 52监测网专家报告分享-第168期 《城市内涝防治的规划实践与思考》莫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目录 一、工作背景 二、规划实践 三、几点思考 内容介绍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2年北京721暴雨、2016年武汉内涝、2021年郑州720暴雨事件……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截至8月6日,北京已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办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 •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建城[2013]98号); • 住房城乡建设部 中国气象局关于做好暴雨强度公式修订有关工作的通知(建城[2014]66号); 2016年7月武汉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全市12个区75.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2.65亿元。因灾死亡14人。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建设的通知(建办城函[2017]43号); •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20]17号); •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城排水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投资[2020]1147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11号)2021.4; 8月3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回答记者提问。 内涝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1.流域区域洪涝统筹体系方面。 城市排水安全和城市周边的大江大河、区域河流水系的行洪、泄洪以及区域滞洪能力密切相关,必须做好防洪和排涝的衔接。 2.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1)加强城市竖向设计,科学确定排水分区。 (2)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洪工程体系,包括排水管网、泵站、排水通道、河湖水系等。目前这套体系的建设还有很大差距,欠账较多。 3.应急管理体系: 针对超标降雨,要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洪涝“联排联调”,加强监测预警和预警的响应,以及信息共享,统筹城区水系、排水管网和城外大江大河、水库的调度,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二、规划实践(新城新区、建成区) 新区径流通道的构建 建成区径流通道的恢复和竖向优化 三、几点思考 • 大排水系统的构建: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理念的转变理念; 对规划而言,意味着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重新认识与配置; • 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的城市,有各自的最优方案; • 分层级规划体系: 四大体系的构建:自上而下,从大排水系统——市政管渠——LID源头设施; 需要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工具,实现蓄排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尺度转换、功能复合。 《城市内涝防治的规划实践与思考》莫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注:本内容仅供个人研学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2021-09-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