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第156期 轨道交通岩质围岩分级研究
![]() 52监测网专家报告分享-第156期 《轨道交通岩质围岩分级研究》 郑颖人/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 一、隧道的设计计算方法 1、传统的普氏压力拱方法与太沙基压力拱方法; 2、有限元数值分析,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计算隧道是否破坏,得不到隧道设计所需的隧道稳定安全系数; 3、有限元数值极限分析方法(强度折减法与极限应变法)可以得到工程稳定系数。目前国内外逐渐开始应用。 隧道数值极限分析与室内试验(石膏模型)比较 起裂与整体稳定极限承载力 二、轨道交通岩质围岩分级方法 由于岩体结构复杂,隧道长度大,不可能完全搞清隧道全长岩体裂缝状态,只有通过围岩分级,依据理论-勘察-经验综合确定围岩分级和各级围岩力学参数。分级以毛洞围岩稳定性为依据。 地质因素:岩体完整程度和岩块强度、地下水、结构面、应力状态。 工程因素:如洞形、洞跨、埋深、重度等。 1、两种围岩分级方法比较 (1)定性与指标结合的分级方法与人为量化分级方法比较 定性分级方法只能确定一种洞跨的围岩等级,对应洞跨一般为10~12m难以将分级数量增多;有可能将围岩等级降低。 定性分级指标为岩石坚硬性(抗压强度)与岩体完整性(完整性系数)90分以上为优,相差两分使围岩等级相差两级,显然不合理,导致围岩等级偏低。 2、应对岩块强度和完整性进行限制和修正 (1)岩块强度(岩石坚硬程度) 较坚硬岩30~60级差过大,会导致同一级围岩中,坚硬岩比其他岩体BQ值大很多,而其他岩体BQ值相差不大,因而将较坚硬岩30~60改为30~50,坚硬岩采用50MPa。(以往规范坚硬岩>60MPa,相当于岩块强度测试方法改变后53MPa) Rc与岩石坚硬程度的划分 (2)岩体完整程度 • 岩体完整性指标(Kv),选择有代表性的点、段,测试岩体弹性纵波速度。 完整性系数: 3、轨道交通岩质围岩等级 (1)针对重庆轨道交通,洞跨B≤12m和24≤B≤27m两种洞跨,依据计算,大跨时的隧道稳定系数低于小跨时的稳定系数,大跨比小跨略降低半级围岩,相当于BQ值降低25分,所以小跨区间隧道V级时最大为250分,而大跨车站隧道V级时最大为275分。 (2)定性标准与量化标准应协调还应适应工程与地方特点 国标提出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值 BQ=100+3Rc(180)+250Kv(193) Rc—岩石单轴抗压强度;Kv完整性系数。按定性分级标准围岩Ⅰ级,按上式计算BQ=473,而定量等级分为550(国标)。国标按定性分级标准围岩Ⅱ级,按上式计算BQ=383,而定量分级为451-550。 可见国标定性分级与量化分级相差一级,因而必须改进各级围岩的界限BQ值。 (3)轨道交通围岩分级表 (4)按现行定性规范对12m洞跨隧道的定性特征计算的BQ值 (5)本法12m跨度隧道围岩BQ计算值及围岩分级调整 4、围岩等级修正 不考虑初始应力状态影响和硬性结构面影响。 表12.4.4地下水、软弱结构面(结合差、很差)影响的修正 影响小指泥夹碎石或碎石夹泥,含泥量少,大指全含泥 5、围岩自稳能力判断 各级围岩的自稳能力指洞跨12m隧洞无衬砌情况下围岩的自稳能力。采用量化标准,根据围岩稳定性分级给出区间隧道毛洞围岩稳定安全系数,由此衡量围岩的自稳能力。 洞跨12m隧道,如很稳定>3.5(7.5)、稳定>2.4(5.5)、基本稳定>2.0和1.5、不稳定≥1.0、极不稳定<1.0。在确定各级围岩参数时,针对洞跨12米区间隧道稳定安全系数反算得到参数。 地铁工程岩质围岩自稳能力 6、各级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 采用无衬砌情况下,跨度12米隧洞围岩稳定安全系数作为围岩稳定性等级的定量指标,通过数值方法反算得到岩体强度参数。 围岩参数只与围岩性质有关,不随洞跨而变,应以跨度12米区间隧道的围岩等级反算确定围岩力学参数。应用该参数计算隧洞,大跨度隧洞的安全系数自然会降低,表明参数与洞跨无关。 现用规范参数80年代后期由铁路专家提出,但未经验证,黏聚力较岩块降低很多,而内摩擦角降低不多。用极不稳定V级围岩参数计算安全系数大于1,规范参数尚需调整。 轨道交通岩石围岩物理力学参数 《轨道交通岩质围岩分级研究》 郑颖人/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 注:本内容仅供个人研学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