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钢轨探伤工春运路上的“探雷兵”风雪中,他们用脚步丈量铁路,确保行车安全。2月14日,我省96个县市普降瑞雪。15日,降雪停止,大风来袭,气温下降。气温骤降时,铁路钢轨极易发生断轨,给千里铁道线带来安 ...
原标题:钢轨探伤工春运路上的“探雷兵” 风雪中,他们用脚步丈量铁路,确保行车安全。 2月14日,我省96个县市普降瑞雪。15日,降雪停止,大风来袭,气温下降。 气温骤降时,铁路钢轨极易发生断轨,给千里铁道线带来安全隐患。事实上,钢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折断、裂纹及其他影响和限制钢轨使用性能的伤损,是比较常见的事。为了及时发现钢轨内部的伤损,铁路部门每天都有员工推着探伤仪器对钢轨进行探伤检查。尤其是每年春运期间,气温低,温差大,钢轨伤损发展更快,千里一轨,步步惊心,钢轨探伤工每天一寸一寸、一步一步地用脚步丈量铁路的行车安全,被称为“春运路上‘探雷兵’”。 在吕梁山的深处,就有这样一支每天都在辛勤忙碌的队伍。 太中线是太原通往中卫的快速客货铁路线,被吕梁老区人民称为“吕梁出山第一路”。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南工务段文水探伤车间吕梁探伤工区,负责着太中线吕梁段内的钢轨探伤作业。2月15日,记者随同吕梁探伤工区的职工前往太中线吕梁山隧道,实地体验钢轨探伤作业。 6时整,室外还是一片漆黑,探伤队就整装出发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汽车将探伤工们送到了山脚下。 寒风呼呼,冰冷刺骨。穿着棉衣、戴着棉帽的14名职工,有的背着近50公斤重的钢轨探伤小车,有的手提10余公斤重的耦合剂,有的拿着其他小工具,还有的背着大家的干粮和矿泉水等生活用品,在党员工长韩再平的带领下,沿着长满荆棘枯草的羊肠小道开始攀爬。肩扛手提,相互替换,总算到达山顶,然后众人互相拉拽着上了线路,来到了隧道口。 顾不上休息,韩再平开始分配任务,进行安全预想,调试仪器、取水加注、设置防护、登记要点……各项准备工作紧张有序。 8:30,14名职工分成两组,分别沿着上下行铁路线开始探伤。记者随着上行线这一组进入隧道探伤。 长大隧道内环境恶劣,光线不好,空气污浊,尤其是列车经过时,风速能达到7级左右,粉尘弥漫,直往人的眼睛和鼻子里钻,躲在冰冷刺骨的避车洞里也躲不过这些粉尘。凭借着时有时无的隧道灯和手电、头灯的光亮,探伤工们操作着探伤仪器徐徐前行。执机手目不转睛地盯着探伤仪的液晶显示屏,仔细观察着来回跳动的波频,生怕漏掉一个安全隐患。 “进入曲线后要不断地调节探伤仪的灵敏度,还要适时调整探头的角度,发现问题时回拉校对、双机复核,共同‘把脉问诊’,确定绝对安全后才继续前行。”跟班检查的车间副主任郝小敏介绍,上行隧道的无缝线路是用标准轨焊接而成,每25米就有1对焊缝,整个隧道焊缝多达822对。郝小敏和工友们严格按照目测、镜照、尺量、刷清、锤敲、探伤仪检测的作业标准,从4个方向对钢轨的8个截面进行检查,看有无暗伤和裂纹。检查过程中,他们要把扣件拆卸下来,有时趴着,有时蹲着,有时侧着身,精细排查。“检查一处焊缝至少要耗时6分钟左右,几处检查下来人就感到腰酸背痛。” 12:30,利用在避车洞避车的时机,探伤工们给身体补充热量。热水和干粮都拿了出来,你尝尝我的点心,我尝尝他的饼干,水杯互碰干杯,笑声装满了避车洞。5分钟后,这顿“冰镇午餐”结束了。为了保证当天探检任务的完成,大家很快再次踏上了“探雷征程”。 “探伤工们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都在线路上,每天至少要在线路上作业10个小时,有时甚至11个小时多,两个月能穿坏一双鞋,冬天寒彻骨,夏天汗水湿透全身,真的是很辛苦。”韩再平告诉记者,当天的工作任务,预计要到20时才能完成。“这样的工作强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想到我们的工作能换来铁路的安全,就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高桦文/图 (文章来源山西新闻网 ,本文由山西新闻网作者上传并发布,侵权删) 52监测网——专业、共享、开放的检测、监测信息交流平台,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为主,为广大检测/检测从业人员提供行业资讯、招投标信息、硬件产品展示、技术资料下载等服务。同时也是监测人员交流经验、分享资料、吐槽灌水的平台。关注52监测网,获取更多实时资讯。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