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第115期 驭势而智 人悦其行
![]() 52监测网专家报告分享-第115期 《驭势而智 人悦其行》 张瑾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内容介绍 一、驭势而行 ◇ 势-国家战略 交通强国 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 新基建 赋能交通运输新发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中,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也和城轨行业数字化转型有着深度的融合和交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实现长三角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长三角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 ◇ 势-行业趋势 • 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 • “交通强国,城轨担当”的使命; • 城轨交通行业要把握当前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推进城轨信息化,发展智能系统,建设智慧城轨为载体,开创交通强国建设新局面; ◇ 势-企业内生需求 轨道交通企业运营收支现状分析 • 企业营收相对单一:据统计,国内城轨非票务收入比重还很低,2019年全国平均运营收支比为72.7%。 • 政府补贴为主要来源:运营收不抵支的情况普遍存在,政府补贴成为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 人工与电耗比例大:人工相关成本通常占运营主体付现支出的50%左右,电耗支出占主体付现支出的10%以上。 • 大修更新改造负担大:大修和更新改造的需求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和网络化,负担逐步增大。 • 债务负担重:随着线网建设及既有线路维持运营的开支不断增加,负债压力不断上升。 二、驭智而成 ◇ 智慧城轨发展 自动化、信息化、融合化、智能化、智慧化 在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以业务事件为导向,打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前端感知与执行,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通过场景智能感知提高业务适应性和高效联动,以数据驱动提升智能系统,逐步形成智慧城轨的新生态。 ◇ 智慧城轨建设蓝图 • 轨交协铺画了一张智慧城轨“1-8-1-1” 发展蓝图; • 创建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运输组织、智能能源系统、智能列车运行、智能技术装备、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运维安全、智慧网络管理八大体系; • 建立一个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 ◇ 智慧城轨如何开启? 怎么建?造势而进!建什么?乘势而上!为何建?顺势而为! ◇ 上海智慧地铁目标 挑战 • 运营里程长,大客流带来的运营管理压力,运营安全、运行效率、运维成本、服务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 故障修、计划修无法有效支撑网络化运维 • 乘客出行的多样化需求和价值链不断变化和拓展 目标 更安全的运营:设备故障、大客流、突发事件快速感知、处置; 更高效的管理:运行状态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 更优质的服务:便捷、高效、人性化服务 更卓越的绩效:节能降耗,节支增收,打造生态圈 ◇ 上海智慧地铁构想 运营:人工+传统装备模式智能感知+智慧联动; 管理:业务驱动数据驱动 服务:单一乘车模式多样化生态体验; ◇ 智慧维保 • 1个网络级智慧维保平台; • 车辆、供电、通号、工务、物后、机电设施设备6个专业智能监测系统。 车辆:移动维修管理、车联网系统、轨旁车辆综合检测、智能仓储 通号:通号专业设施设备智能监测、生产运维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实时监测、无需用维护指导; 机电:风水电设备状态监测、票务、门禁、站台门状态监测; 供电:智能采集及环境监测、设备状态智能监测、触网悬挂状态检测; 工务:隧道形变采集、气象灾害预警及管理、轨道检测及探伤装备; 物后:基地设施设备监测、基地环境监测、智能仓储; ◇ 智慧车站 全息感知:通过智能传感、视频分析等技术,构建以新型感知为依托的车站自动智能运行系统,实现对车站的设备、环境、客流、人员的智能主动感知与发现; 自动运行:应用可视交互引擎、高效人机协作、智能建模等技术,构建以可视化为核心的车站全自动智能运行系统,实现车站过程性控制与事务性处理等管理业务的高效化; 主动进化:根据全息感知提供的数据支撑,自动运行、智能诊断、自主服务提供功能支持,实现车站运营效果的自我评估与车站运行策略的自动完善。 自主服务:构建以多媒体信息、智能人机对话为载体的车站智能运行系统,实现对乘客高品质服务与车站管理的精细化; 智能诊断:通过对各类运营场景下的车站运行数据深度分析挖掘,形成车站运行管理与应急处置的智能化运营辅助决策功能; ◇ 智慧城轨平台演进 三、人悦其行 ◇ 智慧出行 便捷、高效、人性化乘车服务 升级智慧票务服务,提升智慧交互服务能力,利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室内定位、客服机器人、交互屏等智能设备,为乘客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地铁+生活”的地铁价值链创新 满足乘客出行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丰富的城市生活接口,提供“基于出行、拓展商业”的多样化体验,对用户出行场景的全流程服务进行升级。 “提升长三角都市圈地铁行业服务 推动长三角多网互联、换乘便捷、高效出行。 ◇ 票务系统 票卡虚拟化:车票演变为如手机二维码、手机蓝牙、人体生物特征等实体虚拟凭证, 生物识别技术正快速发展。 支付多样化:据统计,已开通轨道交通的38个城市均实现了互联网支付功能,2019年有17座城市地铁互联网过闸客运量占比达到30%以上。 设备智能化:以双目深度视觉检测技术的智能闸机,提升乘客通行逻辑测量,实现精确识别,提高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 安检系统 智能安检 从传统人工安检模式、功能单一、设备离线、人工判图向功能网络化、判图智能化、识别精准化的安检模式发展,提升安检准确率和效率,降低安检员劳动强度。 智慧防控平台 通过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以及与智慧防控平台的交互,对现有安检业务模式进行信息化、智能化重构,综合实现安检人员、物品、设备、空间的研判分析,实现重点安检乘客分析与预警,以及告警信息自动推送,提高整体防范水平和精准安检管理能力。 ◇ “地铁+生活”的地铁价值链创新 提供主动延伸的乘客服务,上海地铁Metro大都会,提供全面的智慧地铁出行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地铁生活圈内容推荐和丰富行程。 ◇ 一体化出行 城市群、都市圈 •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 • 一体化的高效衔接、管理协同 多网互联、一码通行 • 多层级、多制式的票务系统协同 • 发码平台协同互认 • 一票通乘 优化换乘体验 • 便捷换乘 • 优化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标准和管理办法 • 智慧安检、安检互信提升出行便利 四、玉成其事 建设 • 智慧城轨建设不可能“绝对正确、一步到位”; • 结合地域特色,根据实际,抓住重点、做出特色。 目标 • 安全、服务、效率、效益; • 投入产出,效率效益权衡考量。 场景 • 技术先进,不代表价值最高; • 技术是基础,业务模式、场景是核心。 结束语: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驭势而智 人悦其行》 张瑾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