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52监测网 首页 行业资讯 监测新闻

聆听布达拉宫的“窃窃私语”

2020-12-22 09:43
原作者: 中国科学报 来自: 中国科学报 收藏 分享 邀请

【52监测网讯】“对于古建筑结构来说,监测系统就是它的‘保健医生’。保健医生定期检查身体,分析重要指标,这就是‘保健医生眼中的布达拉宫’。 ... ...

【中国科学报】

杨娜(左四)指挥西印经院的人群荷载测试

红宫内木结构的变形测量

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布达拉宫(以下简称布宫)给世人留下了强烈的震撼。

无论是坚实敦厚的花岗墙体、金碧辉煌的金顶、巨大的鎏金宝瓶,还是幢幡辉映,形成红、白、黄三色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形体,无不体现藏族古建筑的迷人特色。

耳边是涤荡心灵的藏乐,台阶、廊下、室内却是游人或急或缓的脚步声、虔诚的叩拜声。这样的振动有没有“打扰”到古建筑结构,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又向管理者发出了哪些“求救”信号,仅靠人的肉眼无法判别。有这么一支团队——北京交通大学古建筑结构研究团队,他们专注于聆听古建筑的“窃窃私语”。

8月10日,他们准备了5年之久的布达拉宫二期结构监测系统正式启动实施。

布宫能进多少人

“开放布宫到底能进多少人,游客多了会不会对结构有影响?……”2007年5月,带着一连串疑问,一位援藏干部急匆匆地赶到北京交通大学,商讨布宫客流控制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娜很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5月19日。当月31日,从前仅对藏民开放的布宫,其雪城正式对外开放。两个月后,她和团队成员便出现在布宫。

结构安全历来是古建筑保护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尼泊尔地震损毁12座世界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火灾中尖顶拦腰折断……这些伤害带给世人的都是锥心之痛。

而对于像布宫这样的木结构建筑,人多,木结构会发生结构变形,变形到一定程度,自身的恢复就会变得缓慢,甚至不恢复成为累积损伤。此外,由游人增多带来的振动效应、参观安全、参观质量等问题,都决定了做好人流控制势在必行。

杨娜是做钢结构出身,从结构学的角度来说,钢木不分家。他们曾做了大量人群荷载实测,如北京南站。这一次,他们要挑战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布宫白天游人如织,夜晚静谧如水。属于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大多是游人散尽的晚上。灯箱师、管理人员充当“游人”“朝拜者”,他们行走的行为习惯,如步频、驻留时间,被团队一一记录,制成图谱。

“一个地方可以进多少人、停留的时间是长是短,都要通过科学的测算。这决定了导游带团进出的时长、布宫合理的参观时间是多少。”杨娜告诉《中国科学报》。

当然,人的行为习惯,不仅取决于参观目的,还取决于吸引他们的建筑、器物。比如,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雕像所在的法王洞,是布宫中最古老的位置,也是游客、朝拜者最向往的去处。洞内空间狭窄,人流要怎么疏散、怎样控制人流量,这也是杨娜团队的功课。

工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凌晨三四点从布宫走出来,团队成员、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吕梦宁被满天的星斗震撼。她说:“这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在红山上,这也是一种“特权”,事实上,她有幸成为布宫开馆以来第一个夜间在馆的女性。

在双方合作的第10个年头,也就是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布达拉宫结构与监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我们觉得有必要成立这样一个研究中心,因为文物建筑保护,除了外围力量之外,自身人员的培训和成长更要以平台为载体。”杨娜说。

“你们要培养我的人”

电影《六指琴魔》中,林青霞饰演的黄雪梅疾速拨琴的英姿,印刻在许多电影迷心中,同样也吸引了布宫的工作人员。从《六指琴魔》讲开,团队成员、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常鹏采用有效教学结构(BOPPPS)的讲课方式,通过互动,为大家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讲座《保健医生眼中的布达拉宫》。

听闻北京来的教授开讲,就连周围大昭寺的管理人员也慕名而来,热热闹闹地坐满了一屋。

这其实是团队带来的第二场讲座。第一场讲座名为《聆听布达拉宫的窃窃私语》,由杨娜主讲。在她的眼中,万物皆有“语言”,“做结构监测就是要去感知,让它告诉你‘我现在的状态如何’”。

怎样去实现这个目标,在科研人员眼中是布传感器。“捕捉万物的语言,翻译成人类能够理解的声音——它的体格如何、是否不舒服、不舒服的地方在哪里、怎么去诊治它,这就是‘聆听布达拉宫的窃窃私语’。”杨娜说。

“对于古建筑结构来说,监测系统就是它的‘保健医生’。保健医生定期检查身体,分析重要指标,这就是‘保健医生眼中的布达拉宫’。”常鹏说,恰好有一类传感器的原理就像琴弦,通过拨动琴弦来测结构的反应,于是便有了讲座开头的那一幕。

实际上,布宫的监测系统早在2012年就安装上了,而在很多人眼中它就是一个形似电话线的仪器,并不清楚它的运行原理。讲座的目的就在于,解释监测系统到底干了什么、它怎样发出信号等。讲座中,在场半数以上的听众都频频点头,“哦,原来是这样”。

“相比较普通参观者,与布宫直接亲密接触的工作人员,更需要科普。我们不指望他们听一次就明白,实际上我们做得更多的是播撒科学保护的种子,第一次提升10个人,第二次可能是20个人。用浅显的语言让不同行业的人,明白他们各自工作的价值,促使他们更好地保护布宫。”杨娜说。

这也是布宫的需求。布宫领导曾拉着他们的手,恳切地说:“你们要培养我的人。”

眼里不能光是自己专业的事

布宫保护中,团队中的研究生们仿佛化身为身轻如燕的“侠客”,爬上爬下,落得一身灰是常有的事。

在杨娜看来,艰辛和品德并没有太大关系,研究建筑结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去感知它、触碰它。在一个干净的环境里想当然,显然不是科研应有的态度。

在西藏,杨娜团队最难克服的是高原反应。

她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一个压缩氧气瓶。在那里高原反应会影响一个人的反应、记忆。什么事都随时拿笔记下来,人不舒服马上吸两口氧,成为她在布宫常有的打开方式。

西藏有西藏的节奏,北京有北京的节奏。在这里,不提倡“疲劳作业”。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就会被放大。有学生、教师身体不舒服,哪怕是坐飞机头等舱,杨娜都会第一时间要求他们回去。

和古建筑亲密接触,这一要求在杨娜看来,并不只适用于布宫。

在应县木塔的保护工作中,团队新兵、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白凡拾级而上,手抚着千年的木筋,激动地说:“那种沧桑和历史感是所有东西无法替代的。它会激发你强烈的职业自豪感,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对于古建筑保护,杨娜向来坚持一个观点,眼里不能光是自己专业的事。“我们常说用专业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有时候,专业要画上引号。古建筑领域既需要用专业的角度研究,又千万不能局限于专业的角度。究竟什么是专业?它真正需要的是多学科交叉融合。”

在专业人士眼中,应县木塔倾斜角度早就过了危险界限,修是必然。但是,对于一个重要的保护建筑而言,要不要修复它?什么时候才是最好的时机?必须综合考古、民俗、历史、结构等多方面考虑。“那是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既不敢扶正它,又想接触它,同时还要努力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团队成员、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娟说。

同样,眼里不能只盯着传统的方法,还要汲取现代的科技手段、保护理念。

我国“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当中,多个项目涉及绿色建筑、绿色村镇,其中现代木结构是重头戏。

现代木结构传承自传统木结构,但也对传统木结构有启示作用。在做贵州吊脚楼等民居建筑的结构改造中,他们采取了节点埋钢片等现代技术手段,使得吊脚楼的底部更稳定,不容易变形,抗震性能更高。

“对于古建筑,我们希望它保持性能,别老得太快;对于现代建筑,我们希望性能提升,比原来更舒服。”常鹏说。

文章源自中国科学报,本文由中国科学报上传并发布,此文系转载,本文仅用来学习及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侵权删)

52监测网——专业、共享、开放的检测、监测信息交流平台,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为主,为广大检测/检测从业人员提供行业资讯、招投标信息、硬件产品展示、技术资料下载等服务。同时也是监测人员交流经验、分享资料、吐槽灌水的平台。关注52监测网,获取更多实时资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亿呀~亿呀~
粉丝3 阅读241 回复0
上一篇:
问路湘江——湖南路桥第四次承建湘江长沙段大桥主桥发布时间:2020-12-22
下一篇:
赣深高铁惠州段最高桥梁合龙发布时间:2020-12-22
关注我们
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