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讯】11月5日,记者走进重庆交通大学,了解该校科研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进展情况。
11月3日,全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座谈会召开,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大学等30所高校,以及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冶赛迪集团、重庆材料研究院等31个科研院所参与座谈。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第二届智博会展场,重庆交通大学研发的可检测各种斜拉索大桥隐蔽病害的“拉索检测机器人”备受关注。 (重启日报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消息,用“CT”给桥梁看“内科”,检测桥梁隐蔽病害;攻克三峡水利枢纽通航等技术难关,帮助提升三峡水库的通航能力;建全国首个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发展绿色航空产业…… 交叉学科研究,用“CT”给桥梁看“内科”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交大投入2.5亿元建设了面积250亩的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周建庭是知名的“桥梁医生”,专门和危桥整治打交道。“我是一个给桥梁看病的‘医生’。”11月5日,周建庭对记者说,桥梁隐蔽病害往往难以发现、诊断,被许多人称为危害桥梁安全的“第一杀手”。 “以前检测桥梁是否有内在病害,大多通过打洞、开孔等有损的方式进行检测,费时费力费钱。”周建庭说,他率领的团队特地引进电子、计算机、机械、数学、物理等学科人才,通过交叉学科研究来解决桥梁健康监测领域的技术难题。 “我们研究的磁记忆检测技术,能够实现对桥梁工程隐蔽结构无损检测。”周建庭笑着表示,这相当于医生用“CT”等方式来对病人进行检查。如重庆马桑溪长江大桥是特大型桥梁,采用团队首创的无外加激励磁场的爬行机器人带着磁记忆扫描装置进行检测,可达到无损、精准、快速检测的目的。 攻克三峡水利枢纽通航和生态航道建设技术难关 三峡水库的通航能力是多大?答案是5000吨级的船舶。但在10年前,考虑到泥沙淤积等情况,人们只尝试着通航1000吨级的船舶。三峡水库可通航1000吨级到3000吨级,再到5000吨级的船舶,重庆交大杨胜发团队的贡献不可或缺。 该校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杨胜发介绍,团队先后承担了两个重大国家专项,对三峡水库沿途进行了极其详细的调研,逐步攻克三峡水利枢纽通航和船闸建设等技术难关,提升通航能力。2016年开始,团队又联合开展世界黄金航道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目前,交大已投入2.3亿元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了300亩的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长江、珠江流域70%以上的航道试验,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内河航道研究第一梯队。 中科院院士“落户”,带动家乡绿色航空产业发展 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是全国首个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提起研究院,该院常务副院长张铭表示,最值得感谢的是李应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教授是重庆奉节人,多年来,一直想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2018年,李应红提出在重庆设立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规划建设绿色航空产业园等6项建议。 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于2019年挂牌。作为工作站的首席专家,李应红院士在这里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仅仅在今年,李院士及其团队专家就已到重庆十多次。 张铭告诉记者,按照计划,今年底绿航院要初步研制出一款电动与油电混合动力飞行器样机。未来5年,将致力于提升重庆及西南地区航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并推动重庆航空工程技术领域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李星婷 (文章源自重庆日报,本文由重庆晨报-上游新闻上传并发布,此文系转载,本文仅用来学习及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侵权删) 52监测网——专业、共享、开放的检测、监测信息交流平台,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为主,为广大检测/检测从业人员提供行业资讯、招投标信息、硬件产品展示、技术资料下载等服务。同时也是监测人员交流经验、分享资料、吐槽灌水的平台。关注52监测网,获取更多实时资讯。 ![]()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