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讯】近日,却有网友晒出衡水安济桥修缮现状:“正在铺设的石砖,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标志性车轮印没了,好好的古桥给毁了……”对此,有的网友认为是“破坏式维修”。 ... ...
据媒体9月8日报道,经过一年多的修缮,具有两百余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衡水安济桥桥体和桥面修缮已基本完工。近日,却有网友晒出衡水安济桥修缮现状:“正在铺设的石砖,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标志性车轮印没了,好好的古桥给毁了……”对此,有的网友认为是“破坏式维修”。9月14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河北省文物局了解到,系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自行补配中孔桥面石,目前已责令停止施工。 ▲网友拍摄的衡水安济桥修缮状况 图据网络 据《衡水日报》报道,衡水安济桥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完工,坐落于衡水市胜利东路,2013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百多年来,衡水安济桥饱经沧桑,经过多次损毁、修建,距今年代最近的一次严重破坏是1937年被侵华日军炸毁的石桥中孔,后曾数次进行修复。经上级部门批复、资金到位后,衡水安济桥修缮工程于2019年5月开工。 据网友在网上晒出的衡水安济桥修缮图片显示,衡水安济桥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古代石拱桥,原有的石材宽大平滑,有些石块布有裂痕,桥面中间有两道车辆长期碾压的车辙痕迹,呈现出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但桥面中间新铺上一截平整的石材,原有的车辙痕迹也被新铺设的石材截断。 ▲网友拍摄的衡水安济桥修缮状况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2016年国家文物局对《关于衡水安济桥修缮工程立项的批复》文件中提到多项注意事项,其中包括该工程属文物修缮工程,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原则,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要求“深入分析石构件松动、断裂、风化原因,客观评估历次修缮工程效果,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修缮措施。”还应注意“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应明确石构件更换、补配标准,断裂石构件应以粘接加固为主,不影响桥体结构安全的残损石构件不宜更换。” 当红星新闻记者向河北省文物局反映了网友描述的情况时,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此次衡水安济桥修缮已经过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和河北省文物局批复实施。石桥中孔于1937年被侵华日军炸毁,1956年当地群众用木桥衔接,1982年时,此孔木桥被拆除,改为钢筋水泥结构,此次修复当地将桥梁两端的地面标高降低,“施工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当地文物部门在清理桥面时发现中孔桥面位置为杂填土,就自行补配中孔桥面石,河北省文物局已责令停止施工,目前正在研究方案履行变更手续。” 对此,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少春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石质文物常见病害主要有文物表面生物病害、断裂、表面(层)风化、裂隙与空鼓、表面污染与变色、人为破坏等。石质文物的保护主要包括:清洗、加固、防护三个环节。单从网友拍摄的图片上看,衡水安仁桥局部的修缮方式应符合文物修缮并应遵循“最小干预”及“可逆性”等原则,中孔填补部分要保留古桥的原真性,“实际上石质保护,在全国都算是一个难题,比如石头会出现风化、裂痕、松散等常见情况,如果处理不当,它就有可能出现松散。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分为若干个板块整体加固,根据后期合理利用的方式不同,从而选择不同方式的保护方案。” 马少春还表示,“根据国家文物局对衡水安济桥修缮立项的批复可以看出,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修缮石桥要按照当地的桥梁建造工艺进行维修,如果局部文物损毁比较严重甚至缺失,在文物部门批准的前提下,我们在修复时一般会参照当地同一时期的原工艺、原材料去补充、修复缺失的部分。”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春 陈卿媛 编辑 郭宇 (文章源自红星新闻,本文由百家号作者红星新闻上传并发布,此文系转载,本文仅用来学习及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侵权删) 52监测网——专业、共享、开放的检测、监测信息交流平台,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为主,为广大检测/检测从业人员提供行业资讯、招投标信息、硬件产品展示、技术资料下载等服务。同时也是监测人员交流经验、分享资料、吐槽灌水的平台。关注52监测网,获取更多实时资讯。 ![]()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