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讯】隧道位于临沧市凤庆县、云县境内,全长10616米,毗邻澜沧江,群山环抱,地理环境极为复杂,为完成10公里多的隧道,施工便道修了37公里。 ...
红豆山隧道口(周永勃 王一翔 杨华 摄 ) 中铁十局施工人员庆祝红豆山隧道顺利贯通红豆山隧道口(周永勃 王一翔 杨华 摄 ) 施工人员顶着高温、佩戴防毒面具作业(周永勃 王一翔 杨华 摄 ) 红豆山隧道内积水(周永勃 王一翔 杨华 摄 ) 7月9日,随着最后一声炮响,由中铁十局承建的云南大(理)至临(沧)铁路全线重点控制工程——红豆山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国内首例、世界罕见的有毒有害气体隧道掘进难题顺利攻破,为大临铁路早日开通奠定坚实基础。 大临铁路红豆山隧道,是目前我国铁路建设中遇到的唯一一座汇集了8种有毒有害气体、长距离大规模强涌水、高地温、长段落花岗岩蚀变的长大隧道。隧道位于临沧市凤庆县、云县境内,全长10616米,毗邻澜沧江,群山环抱,地理环境极为复杂,为完成10公里多的隧道,施工便道修了37公里。 “红豆山隧道之所以称为世界罕见‘毒气’隧道,因为有害气体的种类最多、浓度最高、危害程度最大,其有毒有害气体极高度危险区域长达4210米,高度危险区域3630米,高度以上危险区域占隧道全长的73.8%,每掘进一米都充满未知与挑战,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知道贯通的份量和胜利的来之不易。”中铁十局大临铁路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全斐说。 据悉,红豆山隧道于2016年5月开工,2017年6月隧道内发现硫化氢、二氧化碳等8种有害气体。此外,隧道内还遇到近40℃的高温区域,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外运大量冰块降温,工人们经常顶着高温、佩戴防毒面罩进行施工。 由于没有可借鉴的施工经验,施工单位多次邀请石油、煤矿等行业知名专家现场会勘,召开专家会,研究有害气体的处理方案。同时在红豆山隧道建立“特殊地质专业研究实习基地”,组织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共同学习,掌握有害气体的防范知识,研讨具体的施工方法、工艺标准。 据介绍,红豆山隧道的施工难点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施工中形成了施工工法4项、专利40项,其中“有毒有害气体地下工程消石灰水光面爆破”“有害气体隧道快速降毒”等施工方法和“隧道有害气体监测数据无线接力传输系统”等发明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 昆明局集团滇西铁路建设指挥部大临段落指挥部指挥长陈应武介绍,作为完善国家西部铁路网的重点工程,大临铁路的建设正全面推进,按照集团公司“大干100天,决胜大临铁路”的目标,各参建单位加班加点赶进度,全力推进剩余工程建设,目前路基完成99%,桥梁完成98%,隧道完成98%,各项工作按照施组计划有序推进。 大临铁路北起广大线大理站,从大理州跨越澜沧江后到达临沧市,线路全长202公里,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60公里。建成通车后,大理到临沧将由现在公路运输的近5小时压缩到1.5小时,结束临沧市不通铁路的历史,有效改善滇中、滇西区域交通格局,起到助推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积极作用。(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文章源自中国日报网,本文由中国日报网上传并发布,此文系转载,本文仅用来学习及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侵权删) 52监测网——专业、共享、开放的检测、监测信息交流平台,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为主,为广大检测/检测从业人员提供行业资讯、招投标信息、硬件产品展示、技术资料下载等服务。同时也是监测人员交流经验、分享资料、吐槽灌水的平台。关注52监测网,获取更多实时资讯。 ![]()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