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专家报告分享-第74期 《BIM时代,“进度+”模式在地铁建设中的应用究》 汇报人:王曼 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报告来源:第四届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投资和建设BIM技术应用高峰论坛 ... ...
52监测网专家报告分享-第74期 《BIM时代,“进度+”模式在地铁建设中的应用》 汇报人:王曼 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报告来源:第四届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投资和建设BIM技术应用高峰论坛 报告目录 一、问题和总体思路 二、“进度+”解决方案 三、项目应用展示 四、感悟 报告简介 一、问题与总体思路 基础数据建设 2010年起,宁波轨道交通就已开展BIM技术应用试点工作,涉及轨道交通1号线、2号 线、3号线一期、4号线、5号线一期、宁奉线,数据建设包括站点、区间、车辆段等,站点总计77个,线路长达100.36公里。 数据单点应用 场地布置+交通疏解:创建施工场地及周边交通布置模型,进行经济技术模拟分析,确定最佳场地布置和交通疏解方案。 机电设计复核:综合管线优化、调整和辅助出图工作,使设计问题提前暴露,避免返工。 预制装配施工:以儿童公园站为试点,建立BIM高精模型,采用预制装配工艺安装冷水机房,可将工期从1.5个月缩短至7-10日,大幅提高施工效率。 施工管理平台 模型管理: 建立云端BIM中心,将各标段场地布置、车站模型统一存储、统一发布,并实现模型更新可追溯。 基坑监测:在已建立站点基坑模型基础上添加各监测监控点,并与第三方监测平台数据同步,可形象直观展示各风险点具体位置及历史数据变化。 方案模拟:通过视频预先演示施工现场的现有条件、 施工顺序、复杂工艺以及重难点解决方案。 地铁建设过程的管理难题和困惑 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项目管理要求 有表格,无数据;有模型,无管理; 非结构化数据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领导层无法统筹全局,依赖事后汇报进行决策; 数据无法有效利用,统计效率低下; BIM模型无法有效与管理结合; 业务处理平台 实现进度管理业务的整合,将进度计划的编制、审核、发布、 反馈、更新、分析、报告等工作集成到统一平台,从传统依赖工具性转向平台型; 协同工作平台 使项目进度管理相关方,从公司领导、项目管理部门、项目部,到各级承包商均可以通过各自入口访问所需数据,实现工作协同和交流; 综合管控平台 通过业务数据的录入,在公司层形成项目进度综合管控平台,综合监控各项目的进度完成情况, 获取项目进度偏差报告,辅助决策,发挥进度控制在项目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建立起计划闭环管理过程: 解决建设项目工筹计划编制、会审协调平衡、任务下达、执行反馈、计划监控等五个环节的闭环管理。 总体功能架构 三、具体应用展示 基础数据:公司统一的作业库模板; 建立公司统一的标准作业库,规范各承包商编制计划的方法,推动计划管理模式标准化。 计划管控体系建立:多级计划的有效串联;引入多级计划管理模式,建立计划的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自下而上层层反馈机制,实现承包商的计划与业主控制计划联动。 CPM关键路径算法:实现项目计划的相互逻辑关系;通过“进度计算”得到项目关键路径,通过计划间相互影响关系发现作业偏差对项目整体计划的影响。 BIM模拟:将计算后的结果推到BIM系统进行进度模拟 ;通过“进度计算”得到项目关键路径,通过计划间相互影响关系发现作业偏差对项目整体计划的影响。 基于量费的权重体系:进度与投资计划的有机结合 ;将项目时间进度计划与投资计划结合起来,通过权重体系实现投资进度与工程进度的有机统一,产值计 划基于时间进度计划进行滚动编制。 进度反馈机制:将项目进展反馈工作日常化 ;通过平台将进度反馈工作常规化,基于统一标准进行工程量反馈,自动汇总时间进度和完成产值。 进度反馈机制:将进度实际数据与BIM模型数据打通; 将进度反馈的时间节点,自动推送到模型,实现模型形象进度的更新。 多方协同:通过权限和审批流程将监理、承包商、业主代表都纳入平台 ;将施工单位、监理,建设方各保障部门都纳入平台,使各方协同工作,各尽其责。 移动端应用:将管理装进口袋 ; 业主、施工、监理、设计等参与方随时可以打开APP,查看项目进展;承包商计划工程师可以在手机端进行 进度反馈。 进度分析:进度偏差层层追溯与基准计划对比; 通过甘特图形式,查看目标计划与实际计划的偏差。 进度分析:投资进度统计分析; 通过甘特图形式,查看目标计划与实际计划的偏差。 多项目门户:投资进度统计分析; 多项目门户和单项目门户,对项目关键数据指标进行展示,如节点偏差、投资完成统计等等。 四、总结与感悟 52监测网专家报告分享-第74期 《BIM时代,“进度+”模式在地铁建设中的应用》 汇报人:王曼 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
2019-12-05
2021-07-07
2021-06-29
2021-09-06
2021-09-07
请发表评论